-
建筑师: TITAN
- 项目年份: 2019
-
摄影师:Julien Lanoo
文字描述由建筑师提供(译者:郑思尧)
乔治·克里孟梭(Georges Clemenceau)于1841年出生于法国西部沿海地区旺代(Vendée),是一位政客兼记者,曾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领导人物,担任过总理,为盟军在一战中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人们昵称他为“Pèrela Victoire”(胜利之父)或是“Le Tigre”(老虎)。他不仅在法国政治史上留下了一笔遗产,而且还与了19世纪末期巴黎的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,与罗丹、莫奈和卡里埃都建立了长期的友谊。
他曾作为《L'Aurore》杂志的编辑参与了德雷福斯案件,因为左拉的文章《我控诉(J'Accuse)》而闻名。他曾成功说服克劳德·莫奈完成他的杰作《Nymphéas》,并在莫奈死后,严格依照他的遗愿,开始将他的睡莲画作在房间内陈列出来。如今,他在穆耶龙昂帕雷(Mouilleron-en-Pareds)的故居变成了博物馆,而他的私人世界和公众生活也都被带入了公共的领域。该项目由场地而生,尊重了它的历史结构,其设计目的是提供一个契机,来开展一种新形式的叙事,尝试去展示博物馆在那个年代和在现在的目的。
设计概念提出一种当代化的干预,在视觉上对建筑原本的外观做最小的改动。从某种角度看,该建筑在空间构成和博物馆学方面都遵循了房屋的传统家庭特征。原本质朴的材料均得到保留,石材经过刷磨,结构框架得到清洁,为博物馆留有足够的空间。在沿用现有建筑空间节奏的同时,设计也将新元素组织到参观流线中,以激活独特的体验。
灯光有精确地调控,以满足特定的策展需求,而各种场景、楼梯和电梯,则采用粗犷的材料,使游客可以在不喧宾夺主的建筑环境中专注于藏品。当代的混凝土楼板暗示了项目所进行的重大改造,同时统一了整体氛围。在博物馆学上,建筑的空间逻辑遵循了乔治·克里孟梭的一生和他的作品,将展览空间分布在这座房屋的两层。传统的家具被转译成教学用的展示橱窗,而多媒体设备则用来讲述乔治·克里孟梭的故事与当今社会之间的联系。博物馆还通过互联网上的交互式网站增强了其展示的功能。场景展示、图形展示和多媒体展示结合在一起,来邀请参观者参观这座博物馆。交互式网站作为一个额外的展示平台,通过建筑和展览创造了一条新的公共路线。
小镇及其现状在设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为了与社区建立联系,设计对相邻的谷仓进行了重建,以增加音乐会、放映和展览等新的功能上的可能性。花园是博物馆设计概念中的关键元素。该设计将花园重新激活,主动地整合到方案中去,并与相邻的Clemenceau-De Lattre博物馆建立联系。
博物馆以全新的视角,展示了艺术和建筑将如何从彼此的挑战中互利共赢,向参观者展示了这座建筑的实质,并通过非正式的学习机会,为历史和现代提供了新的契机。